港北区加大对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目前,港北区主要通过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库区移民子女免学费、免除贫困户子女普通高中学杂费、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学前教育免除建档立卡户在园幼儿保教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资助项目,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帮扶力度
一是精准实施学生教育资助帮扶。2017年春季期助学金已按计划各类资助,共计发放15938人,1043.29万元。其中普通高中助学金已发放1790人,168.13万元;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已发放610人,48.14万元;普通高中库区移民子女免学费已发放313人,15.23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已发放12551人,761.19万元;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已发放674人,50.6万元。2017年秋季期,正在开展学生教育资助摸底调查。
二是精准实施“雨露计划”。2017年春季期,该区学历教育有458人名学生申请“雨露计划”教育资助,共发放教育资助资金68.7万元。其中高职243人,中职215人。2017年秋季期,截至8月底,共有170人申请“雨露计划”教育资助,其中本科115人,高职34人,中职21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如,该区2017年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项目资金41.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万元,自治区资金6.5万元,区本级财政配套30万元(按辖区人口总数每人0.5元下拨)。而目前港北辖区申请贫困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人数为3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34人)。按规定,就读区内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一次性补助500元,就读区外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一次性补助1000元,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大学新生一次性补助3000元。如果13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发放3000元就需要40.20万元,其他学生即使按每人500元标准发放,还缺资金11多万元。
二是首次申请贷款的学生主动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简单的登录学生在线服务系统注册、申请都请人代劳,甚至在申请成功后不再登录系统点击由资助中心发布的信息(如贷款政策和注意事项),以及更换联系电话后不及时在系统中留下正确号码。对于贷款申请成功后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的依赖性过强。这些问题对于毕业后的还款势必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存在信用风险。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助学贷款,还款主要靠贷款人的意愿和诚信去实现。但是,有一些贷款学生或共同借款人因不主动按期还款,甚至恶意逃避还贷义务,造成违约风险。
四是100%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高中、中职等难度较大。动员每一个建档立卡户初中、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继续升学就读有困难,因为有些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更倾向于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因此确保100%就读高中、中职等学校困难较大。
五是该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分散,扶贫工作力量薄弱,组织“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难度大。
三、工作建议
一是提高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项目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目前,港北辖区在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项目的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是按辖区人口总数每人0.5元下拨,资金缺口比较大,建议适当提高大学新生入学路费和生活费补助项目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
二是建立失信惩戒措施。对于借款学生未按借款合同约定还款,连续拖欠超过一年且不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动联系的,将在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平台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及其违约行为,以逐步营造诚实守信、依法履约的良好风气。
三是充分发挥学区、学校的作用,将任务落实到校、到人,将教育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精确到每一个建档立卡户子女身上,在现有资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档资助,做到应补尽补,对特困生给予重点资助。